紫微斗數發展簡史
紫微斗數發展簡史(一)在紫微斗數發明之前 首先,紫微斗數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星象預測工具,其是由更早的星命術七政四餘發展而來,七政四餘到紫微斗數這一段歷史先打住,我們往七政四餘前面看。七政四餘基本是印度占星術和阿拉伯占星術嫁接到中國本土後加以改良後的產物,並在唐代正式成形。 但在七政四餘發明出來之前,中國已有自己的星占系統(五星占),但這時候的星占系統主要是用於預測國家大事和天候。比如春秋時代就有天文官員觀察到火星停留在心宿附近的現象(就是所謂的熒惑守心),進而預測國家會有災難。 但中國傳統星占術論準確性和適用廣泛性都不如新發明的七政四餘,於是也就全面被本土化的七政四餘取代。 同一時間,在魏晉南北朝也發展出根據年月日的三柱推命,這個三柱推命由唐代的李虛中整理成完整體系,開啟了中國命理發展的另一重要支柱四柱八字。 七政四餘和四柱八字在往後的歷史中相互影響,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命理術。 紫微斗數發展簡史(二) 從七政四餘到紫微斗數 斗數圈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聽過紫微斗數的前身是七政四餘的說法,但實際上,從唐代發展七政四餘至明代以來,紫微斗數基本上是以七政四餘為骨架加了一大堆東西進去所形成的新學問。 七政四餘基本上還是實星虛星共存體系,但中國由於天文技術極弱,玩不起實星觀測,特別是朱元璋把蒙古人趕跑後,中國的科技水準嚴重倒退,又因為此時曆法開始失準,因此基於預測準確性的需求,虛實星共存的七政四餘逐漸轉為全虛星體系的紫微斗數,紫微斗數剩下太陰太陽還有實星成分在,所以簡少年說太陽化忌年份特別容易看到太陽黑子出現是有其道理。 七政四餘在紫微斗數中存在的一個明顯痕跡則是從十干化曜演變成今日紫微斗數的四化體系。同時,易經和河圖洛書的體系也加入到紫微斗數中成為斗數體系的重要支柱。 八字當中的五行生剋、干支刑沖克害合和十二長生也都加入到紫微斗數當中。 也就是說,紫微斗數是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將星命、祿命術、易經、卜卦、河圖洛書、數術、風水和中醫等多家學問統合在一起的完全體命理系統。 紫微斗數發展簡史(三) 紫微斗數的誕生 首先,從唐代的七政四餘發展到明代的紫微斗數,其中經歷了一段難以考證的消失歷史,中間有個曇花一現殘留痕跡,目前是在永樂大典殘篇當中,發現兩部著作,太乙金井和術天機,這兩部星命著作概念上已經很接近今天的紫微斗數。其後一百多年就再沒有紫微斗數的消息,可能是真的被藏在皇宮中。 後來紫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