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商業思潮變化趨勢
今天看到博客來簡體書市報告,果然如我預期,今年商業類書籍選材非常單薄而狹窄,只能回到故紙堆。
我追蹤華文、英文的商業書籍出版市場至少有十年以上,幾乎是每天都會追新書,從2014年到2024年,中國和台灣的商業思潮資訊接受數量、速度、品質都出現巨大的轉變。
2014年到2019年之間,台灣的整體社會環境其實比對岸還封閉,我們的很多商業思潮都是從中國大陸搬運回來,其實那些東西也是中國從美國搬運回來,只是當時中美連結比台美連結緊密很多,當年中國的各路大神風靡台灣,比如李笑來、萬維鋼、吳軍、羅振宇、馬雲等一掛企業家,台灣商業書市的新書基本就是簡轉繁。
到了2020年以後,開始風雲變色,台灣和美國產生新的高度緊密連結,美國新的商業思潮幾乎同步進入台灣。新的商業kol和大神都在台灣本土出現。
今天稍晚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發展
演進過程。
關鍵字:鄭伊廷(xdite)、李笑來、羅振宇、得到、Ray Dalio、Ben Thompson、Miula、股癌、VK。
010-2019的中國黃金時代
故事應該從2010年說起,可能還有人有印象,關於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22k政策,當時台灣社會的信心真的是空前低落,與之相反的是中國開始快速崛起,在胡溫體制的威權開放管理下,當年真的是不論什麼話、什麼思想,只要稍微遮掩一下就都能說,一個中國思想相對自由的時代,美國華爾街和矽谷與中國的連結也空前緊密。
這個背景下,2012年,知名美吹公知羅振宇出來開起了羅輯思維節目,現在的人應該很難想像羅振宇曾經是一個古典自由主義美吹。
從羅振宇的得到平台走出來的那些公知,比如萬維鋼、李笑來、何帆、薛兆豐、吳軍、劉潤,台灣那幾年的商業思潮就是被這些中國公知帶著走的,市面上的各類商業書籍基本上就是簡轉繁。
各位現在各種耳熟能詳的商業黑話也是那時候產出來的,比如什麼底層邏輯、閉環思維、降維打擊、顆粒度之類的。
當時的鄭伊廷(xdite)就是在中國做出成績後回到台灣,時常發表台灣是資訊窪地之類的言論。當時台灣獲得世界前沿資訊(特別是美國的新知識)的速度確實相當落後。這也是後來百靈果可以紅起來的原因。一切到了2019年之後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脫胎換骨前的台灣
兩岸商業資訊消長的趨勢幾乎等同於兩邊社會發展的起落程度。
關於台灣產業轉折的歷程,大家可以參考陳添枝的著作<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
books.com.tw/produ…
在2019年以前的台灣,當時Xdite還會嘲笑台灣人連<原則>這本書要出了都不知道,再更往前還要等顏擇雅介紹皮凱提寫了一本書叫<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那時候的台灣資訊真的非常封閉。當時台灣都是等中國翻譯美國、日本資訊後再轉手回台灣。
當時的台灣就是處於跟世界這麼格局的環境,所以百靈果才能在podcast時代爆紅,而敏迪選讀也是因為台灣人對於國際資訊的稀缺而成長起來。
浴火重生後的台灣
2020年對全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命運悲劇,但台灣確實是在這個世界局勢變化下,完成了台灣內核精神以及世界地位的轉型,台灣從中國邊陲的台灣變成了世界的台灣。包括許多原本在美國的台灣人也紛紛回來台灣工作。
就在這年,股癌也開始了他的podcast節目,雖然他的節目以股市主題為主,但大家應該都有發現,他也談論了大量的美股產業趨勢以及輸入關於美國社會文化的一些新資訊。從那時開始,台灣人慢慢脫離了只能靠立場比較偏頗的左派KOL輸入二手美國商業資訊的窘境。越來越多台灣人知道誰是Joe Rogan,以及All-In Podcast、Acquired等知名商業podcast節目,乃至Lenny's Newsletter、Not boring等知名商業電子報,而台灣的這幾年也多了一些同步美國產業最新的動態的KOL,比如Miula、VK科技閱讀時間、科技浪、曼報。台灣的外文書翻譯速度還是很慢,但還好美國最新的思潮都已經是透過Substack上發行的電子報傳遞,台灣的KOL也會很快就把這些新消息新思潮轉譯出來。
走向歷史垃圾時間的中國
這個系列最後一篇要談中國,我一直壓著沒出就是在等羅胖2025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內容出來,今年的主題是<來自未來的好消息>。言下之意現下和眼前已經幾乎沒有好消息可言了。演講內容談的也都是在困難環境當中生存的機巧,這個方向也與這幾年中國商業書籍關心的主題相符。
這個轉折點的時間大約在2022年,2021-2022年的封控對中國的產業和社會核心都帶來極其嚴重的破壞。此後就沒人在談宏觀敘事、新觀念,也相對不太談國際社會新的產業商業思潮。大家以活下去為首要目標。這個方向的轉變主要還是在於政治體制結構的內縮趨勢,往10年前看,中國的主流敘事是大國崛起、狼性、競爭力,現在的主流敘事是躺平、內捲、韭菜、潤。中國的能人志士還是一樣厲害,但他們的目光已經轉向內看,不太能夠提供給世界更多的洞見了。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整個中國社會就像走在坍縮進程上的白矮星。
台灣因為少子化、缺電、科技業以外的產業面臨空洞化等問題,其實未來也是充滿危機,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7年級和8年級生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一定會面對中國社會徹底的解構和重組,又會有新的變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