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聊聊預測這件事
除了因為有地震預言的消息出來,我嘗試從紫微的角度去驗證其可能性之外。
我做預測幾乎都是產業預測或是跟人事有關的預測(QA有問台灣何時會開戰,這題留到過年談)。我在做人事預測這件事時,第一個判斷基準點其實不是天干四化,而是產業報告和技術資料。
有好好學過歷史的人就知道,歷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例如日本在二戰必定會偷襲美國,只是不一定是珍珠港,這個必然性是有各種遠近因素交織而成。
我在做預測時,一定會先考慮「產業和技術趨勢的必然性是什麼,目前的產業趨勢和技術進展情形」,接著才用天干四化去推算這個事件的偶然性怎麼跑。而產業預測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和發現新的市場,而不是證明命理師很準。
而且,如果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事的很準預測實際上毫無意義。回過頭來說天災,我就很坦白說,我沒辦法預測天災,而且我也不可能改變天災帶來的災害。所以原則上沒有辦法產生後續效果的預測我就不做了。
多看大機構的產業分析,多爬專利申請趨勢,才是產業趨勢的預測的核心。
留言
張貼留言